因为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。以下图为例,来解释声音的波长和频率。
如图所示:物体(最左端)在振动时,会对介质(弹簧)产生影响。
首先,靠近物体的地方因为被压缩而变得密集,接着该地方会向右膨胀,挤压相邻的介质。右侧因为因为被压缩而密集,而左侧因为其向右移动变得稀疏。这样物体来回运动,两侧就相继形成疏密相间的介质层向远处传播,这就是声波。
波长
我们把声波传递过程看做如下图形:波峰代表介质最密集处,波谷代表介质最稀疏的地方。
如图可以看到,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呈现一个周期变化的过程。
声波在传播途径上,相邻两个振动情况相同的质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(如最密集处到最密集处、最稀疏处到最稀疏处),记作 λ。同时,完成这次振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“周期”,记作T。图片
频率
频率指的是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,记作f,单位为赫兹(Hz)。是周期的导数f=1/T
通常情况下,声音传播速度是一定的,如空气中声速为340m/s(室温为15℃下)。因此,波长越长,所需要完成一个周期振动的时间就越长,频率就越小。波长越短,频率就越高。
一般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约在20~20000Hz之间,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,高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。次声和超声不能使人产生声音的感觉。图片
频带
在声学测量中,不是逐个测量声音的频率,这样工作量太大,也没有必要如此精细,而是将声音的频率划分为若干个区段,称为“频带”。因为每个频段有一个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。之间的差值称为频段的宽度,简称:“带宽”。
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:
① 倍频程:通常将可闻频率范围内20~20kHz分为十个倍频带,其中心频率按2倍增长,共十一个,为:
16 |
31.5 |
63 |
125 |
250 |
500 |
1000 |
2000 |
4000 |
8000 |
16000 |
② •1/3倍频程:将倍频程再分成三个更窄的频带,使频率划分更加细化,其中心频率按倍频的1/3增长,为:
12.5 |
16 |
20 |
25 |
31.5 |
40 |
50 |
63 |
80 |
100 |
125 |
160 |
200 |
250 |
315 |
400 |
500 |
630 |
800 |
1000 |
1250 |
1600 |
2000 |
2500 |
3150 |
4000 |
5000 |
6300 |
8000 |
10000 |
12500 |
16000 |
20000 |